蛋白質變性劑是一類能使蛋白質發生變性作用的試劑。蛋白質變性是指當蛋白質受物理或化學因素的影響,其分子內部原有的結構和性質發生改變的過程。一般認為蛋白質的二級結構和三級結構有了改變或遭到破壞,都是變性的結果。
常見的蛋白質變性劑有強酸、強堿、重金屬鹽、丙酮、尿素、鹽酸胍和異硫氰酸胍等。在生化實驗中,常需要對蛋白質進行變性研究,一般我們常用尿素、鹽酸胍和異硫氰酸胍這三種蛋白質變性劑。今天我們就來講講這三種蛋白質變性劑的優缺點、區別、變性機制和注意事項等內容。
尿素、鹽酸胍和異硫氰酸胍的優缺點:
尿素的溶解能力和變性能力相對較弱,但具有不電離、呈中性、成本低、蛋白質復性后不會造成大量蛋白質沉淀等優點。
鹽酸胍的溶解能力和變性能力相對較強,但成本比尿素高、在酸性條件下易產生沉淀、可能對蛋白質離子交換色譜有干擾等缺點。
異硫氰酸胍的溶解能力和變性能力是這三種蛋白質變性劑中強的,同時也是最貴的。
尿素、鹽酸胍和異硫氰酸胍的區別:
濃度:在室溫下,4~6mol/L尿素和3~4mol/L鹽酸胍,可使球狀蛋白質從天然狀態轉變至變性狀態的中點,通常增加變性劑濃度可提高變性程度,一般來說8mol/L尿素和6mol/L鹽酸胍可以使蛋白質轉變為變性狀態。不過也有一些球狀蛋白質,甚至在8mol/L尿素和6mol/L鹽酸胍溶液中也不能變性,然而繼續提高溶液濃度,在8mol/L鹽酸胍溶液中,蛋白質一般以無規則卷曲(變性)構象狀態存在。
溶解度:尿素溶解能力較鹽酸胍慢而弱,鹽酸胍溶解能力較異硫氰酸胍慢而弱。尿素的溶解度為70%~90%,它在作用時間較長或溫度較高時會裂解形成氰酸鹽,對重組蛋白質的氨基進行共價修飾;鹽酸胍溶解能力達95%以上,且溶解作用快而不造成重組蛋白質的共價修飾。